現(xiàn)在很多家長都已經意識到讓孩子學好英語的重要性,緊跟著很多家長都開始為孩子的英語啟蒙而煩惱,有的家長想自己教,但又不知道從哪些方面考開始教,也有的家長打算給孩子報班學習,但是即使是報班,家長們仍需要在家做好輔導以及引導工作的。那么少兒英語啟蒙究竟怎么做好呢?本文就詳細給大家講講,文章篇幅較長,希望家長們耐心看完。
少兒英語啟蒙——關于閱讀
閱讀,是很多家長都比較關心的一個問題。因為我們本次夏令營是針對孩子的英文繪本閱讀的,所以很多家長都有一個問題就是“我在給孩子讀英語之前,是不是要給他先翻譯一遍”,這個我的建議是:不要。這個建議不僅僅是針對孩子,如果有家長有學英語這方面的需求,也建議你不要。為什么會有這個建議呢?就是我們必須要搞清楚一點:學英語就是在學英語,學英語不是搞翻譯。
少兒英語啟蒙怎么教?舉個例子,我曾經碰到過這樣的情況:有一次去給一些基層的老師做英語培訓的時候。有一個小游戲環(huán)節(jié),讓每個人在自己的英文名字(沒有的現(xiàn)場取一個)前面,以自己英文名字的首字母為開頭,找一個形容詞來形容自己,舉個例子,比如說我叫Maggie,我找了個修飾詞叫modest,那么我的全稱就是Modest Maggie。接下來,每個人把別人的英文名字跟他前面的修飾詞一起記下來,看你在規(guī)定的時間內能記多少。然后話剛說完,我就發(fā)現(xiàn)了一個問題:有一個老師,她的反應是這樣的,就是我剛舉完Modest Maggie的例子,她的即刻反應是:謙虛的Maggie。然后在接下來的過程當中,當別的老師說的是什么Polite Peter,Powerful Paul,Graceful Grace,Rich Rebecca等等這樣的詞匯的時候,她的記憶方式是,有禮貌的Peter,強壯有力的Paul,富有的Rebecca,等等??吹街笪揖蛦査艺f:“Well,現(xiàn)在不要停頓,馬上告訴我,我叫什么?”然后她考慮了一秒鐘,說:“Modest Maggie”。其實從她考慮的那一秒鐘,以及她的神情,你是可以非常明確的判斷出來她在腦海當中進行了一個怎樣的過程。也就是說,她先是在腦海當中提取出來一個信息,她提取的是什么信息呢?是“謙虛的Maggie”,然后再把“謙虛的”在大腦里翻譯成了英語,她的大腦進行了一個這樣的過程。這個方法是極其不可取的。就是說,我們左右要在腦海當中儲存一些信息,那我們?yōu)槭裁匆劝延⒄Z翻譯成漢語再儲存在腦海當中,然后在輸出的時候再翻譯成英語呢?更何況你翻譯的還是你本來已經知道(也就是說壓根不用翻譯)的詞匯。那么這個過程其實就是繞了一個遠路。成人不需要這個過程,小孩子更不需要這個過程。
這時候可能會有家長有疑問說“不翻譯一遍,連我自己都不理解,孩子能理解嗎?”
這個問題分兩步回答:第一,小孩子讀書,“理解”真的有那么重要嗎?第二,你所謂的他“不理解”,有可能只是你認為他不理解而已。
先來解釋一下第一步,就是說,小孩子讀書,“理解”并不是那么重要。請不要覺得這條建議是無稽之談。事實上,回想一下我們小時候讀中文書的時候是一個怎么樣的過程?我們最開始難道不就是看圖,看色彩,看熱鬧,幾個小人兒小動物連系起來,然后自己看圖說故事嗎?這個時候我們又有什么理解可言呢?那么為什么到了英文繪本這里,我們一定要要求他理解呢?這個時候,就算你把所有的故事先用漢語說一遍,然后再教他讀英語,那么,說實話,其實這個過程可能只是你自己在自嗨(請注意這里說的“自嗨”這個詞,好多家長名義上是在教孩子學英語,但很多時候只是在滿足自己的欲望而已)。如果你先把所有故事用漢語說一遍,那么孩子的腦海當中,他先用漢語理解了這個故事,也就是說他學的還是漢語,至于你后面教他讀英語的過程,在他那里,不過是把他已經理解了的漢語意思再翻譯成英語罷了。那么我們回到最初的問題,就是說,小孩子讀書,如果他不理解,會怎么樣呢?會不會就失去了閱讀的興趣啊,將來不熱愛閱讀啊之類的。然而事實上,也不一定。
辜鴻銘著《張文襄幕府紀聞》有題為“不解”一則云:
昔年陳立秋侍郎蘭彬,出使美國,有隨員徐某,夙不解西文。一日,持西報展覽頗入神。
使館譯員見之,訝然曰:“君何時諳識西文乎?”
徐曰:“我固不諳?!?
譯員曰:“君既不諳西文,閱此奚為?”
徐答曰:“余以為閱西文固不解,閱諸君之翻譯文亦不解。同一不解,固不如閱西文之為愈也?!?
這個小故事后來一直被人們引用來嘲諷一些譯文不達標的譯員。但后來再仔細多讀幾遍之后,卻發(fā)現(xiàn)它其實表達的好像也不是那么個意思,或者說不僅僅是表達那么個意思。它其實也是想告訴人們:語言能夠帶給人們的信息壁壘,可能并不像我們想象的那么大。所以就是說,我們讓小孩子讀英文繪本的時候,就不要強求“讓他理解”這個事兒了,他愛模仿了就模仿幾句,叫幾聲鬧幾聲,他不想就算了,我們也不要強行要求他這樣做,就讓他看個熱鬧,也許后來會達到讓人意想不到的效果。
再來解釋第二步。網上不是有一個網絡流行語說“有一種冷,叫做你媽覺得你冷”,那么這個道理放在這里其實也是相通的。就是說,我們很多時候覺得小孩子可能讀不懂,但實際上有可能是我們的錯覺。事實上,小孩子在看很多書的時候,他其實是能看懂的,但是他沒有辦法表達出來,所以我們就誤以為他不懂,然后我們就一遍又一遍的解釋給他聽,結果解釋到最后他反倒不懂了……這個道理,就好像你把一個原本會寫的字寫了100遍之后,你發(fā)現(xiàn)你不認識它了,就是這樣的。
什么時候可以翻譯?
那么,說到這里,有家長可能就會問:“那讀英文繪本的時候,是不是完全不能翻譯呢”?也不是。什么時候該翻譯?就是說,你讓他自己先做嘗試,并且經過你的觀察,某些地方他確實不會,那么這個時候你該怎么給他解釋呢?你能用一些實物,圖片,動作等等來代替的時候,你就用這些所指來代替(“所指”是一個詞匯學術語),也就是說你在孩子腦海當中建立的概念要盡量做到elephant=,而不是elephant=大象=。當你用盡一切方法還不行的時候,再用漢語翻譯。換句話說,不是絕對不能翻譯,而是你不要一上來就翻譯。孔子說,不憤不啟,不悱不發(fā)就是這個道理。
少兒英語啟蒙——關于語音
關于語音,我們首先要認識到一點就是:語音,它并不是一種單獨的技能。
大家經常能看到一些口語速成班兒,打出的廣告語說,一口地道漂亮的發(fā)音讓你走上人生巔峰云云,我們也不說這是什么噱頭之類的,實事求是地說,他們的這種廣告語至少是對英語(語言)的認知不準確。也許你曾經看到過這樣的營銷手段:有兩段視頻(或音頻),一段有著非常流暢的行云流水一般的發(fā)音,讓人聽了覺得心曠神怡;另一段兒說的磕磕巴巴怎么聽怎么尷尬。然后后面再跟一堆很華麗的廣告語,告訴你:看,發(fā)音好多重要!多有國際范兒!發(fā)音不好,連說英語都帶著一股子泥土味兒,云云。但事實上,你聽起來很尷尬的那一段兒口語,它真的只是因為語音問題嗎?往往不是的。
什么叫做“口語好”?
為什么要強調“語音不是一種單獨的技能”這一點呢?很多大家長都有一個擔心,就是:哎呀我口語不好,不敢教孩子啊,就怕把孩子帶到溝里去,之類的。但事實上,總有人說自己口語不好,那什么又叫做口語好呢?很多人對這個問題的界定其實是很模糊的。是發(fā)音地道、漂亮叫做口語好嗎,還是說談話內容豐富,叫做口語好?或者換一種問法,在這二者都兼顧的情況下,哪一個更重要?如果大家都認為一口地道漂亮的發(fā)音才是門面的話,那么我見過太多這樣的人,他在跟老外聊天的時候,前幾分鐘那個口語好的呀,讓你都誤以為他是什么ABC了,然而在過了幾分鐘之后,你明顯能感覺到他沒話說了。也就是說他能說的都是一些什么話,比如How are you doing?A nice day,is it?Hey!bro,What’up man之類的,然后頂多再說一些從新聞上學來的球賽等等,沒有更多了。那么這種情況算口語好嗎?還有另一種情況就是:比如我們有很多大學教授,尤其是那些德高望重的老教授,他們說英語其實是有著非常重的地方口音的,但是他們可以滔滔不絕的跟你說一天英語都不帶停歇的。那這種情況怎么算,你說他口語不好嗎?好吧,如果我說的一些大學教授,大家覺得這些形象有點兒模糊的話,那我換個人,馬云。他做了那么多的國際演講,參加了那么多的國際論壇峰會,他有沒有口音?那簡直太有了!但這并不影響他的演講在國際上傳播。
所以,也就是說教孩子英語這件事,你不要去糾結自己的語音好不好,讓孩子學英語,最重要的是要先培養(yǎng)他的概念量(請注意這里說的是概念量,不是詞匯量)。你首先要培養(yǎng)他的這種能力,只要他的這種能力上去了,那么他的口語以后也自然不會差。包括你沒有抓的語音這一塊兒,說不定他都能自己糾正過來。
想讓孩子學好英語口語,給孩子找一個靠譜的口語培訓課程是少不了的,這家機構專業(yè)提供在線外教一對一的培訓課程,從事英語教學已有10年的資歷,還可以根據(jù)學員的真實情況定制課程,對口語教學方面非常專業(yè),課程價格不貴(15-25元/節(jié)),外教發(fā)音很標準,免費試聽地址:【http://www.krbn.com.cn/】少兒英語
像native speaker一樣說英語并不是我們的追求。
可能這一點有一點難理解,就是有人會覺得,我學了這么多年英語,最終的目的難道不就是為了像native speaker一樣自由漂亮的說英語嗎,你居然跟我說這不是我們的追求?!但事實上它是這么一個道理:我們現(xiàn)在很多人學英語的時候,過分的把精力集中到了發(fā)音上,尤其是一些培訓班的輔導老師(線上線下),為了力求讓自己的語音盡善盡美,每天對著鏡子把同一句話反復練100遍,各種腔調,比如How are you doing?(↑);How are you doing?(↓);How?are you doing?之類的(我是真的見過有人這樣練)。他們的套路就是把最常見的那幾句話練得像native speaker一樣。然而過了這些話之后,他們其實說不出來什么的,這一點姑且忽略(畢竟有些家長只是找他們來教孩子ABC的,也不需要他們有多豐富的英語知識(微笑臉),關鍵是,過了這幾句話之后,你會發(fā)現(xiàn)他們的口音其實并沒有你認為的那么好。因為他們覺得只要練幾句門面就好了,反正出去能唬人,這就夠了。說這一點就是要提醒有些家長,在給孩子報班兒的時候,要注意區(qū)分。一個人語音好,不代表他英語一定好;相應的,一個人語音不好,也不意味著他英語一定不好。
發(fā)音地道就叫國際化了?這是一個很大的誤區(qū)。
如果大家還是覺得“不要一味追求像native speaker一樣說英語”這個理論有點難理解的話,那么我們簡化一下。還是舉個栗子(調皮臉),美國是地道的英語國家吧,那么,美國是不是遍地都是那種發(fā)音很漂亮、很本土的speaker呢?事實上并不是。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關注,因為最近畢業(yè)季嘛,各個大學的校長都在做畢業(yè)演講,我碰巧看到了一個麻省理工大學校長做的那個演講,那個委內瑞拉裔的老頭兒他其實是有非常重的口音的(感興趣的朋友可以搜一下Speech by MIT President L.Rafael Reif at MIT Commencement),但是so what,還不是有好多人去下載模仿他的演講,模仿他的發(fā)音,背他的演講稿。那個叫L.Rafael Reif的麻省理工的校長是不是因為口音的問題,就不國際化了,就被精英階層拒之門外了?然而事實大家也看到了。
可能有一個現(xiàn)象大家不知道,實際上外國友人更喜歡你說一點兒帶口音的英語。畢竟他們也有“跨文化交際”的需求。更何況,所謂的國際化,它不單純的是指外語好,也不僅僅是指你能跟老外順暢的交流,這些都太表面化了,國際化的最終目的是你要用別人聽得懂的語言和邏輯講自己的故事,有一個詞叫做narrative,說的就是這個意思,大家可以了解一下。
總結:關于“孩子英語啟蒙你都做對了嗎?說說少兒英語啟蒙怎么教!”的內容我碼了這么長的一篇文章,雖然看著內容挺多的,其實總結起來家長們需要做到三點,其一多給孩子耐心,其二,多鼓勵孩子,其三,給孩子選個輔導課程。
評論